猪场防疫与科学使用疫苗
曹辉,孟相秋,赵建增
华威特(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养猪企业的规模化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但规模化给我们的管理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以仔猪甚至成年猪的死亡率增高尤为突出。本文结合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就防疫与疫苗的一些基本规律进行讨论。
一、为什么要防疫
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这几乎是一个定律,但至今仍有部分基层管理人员对此持有怀疑,这已导致防疫工作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因而必须不断强调防疫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如果母猪被感染,其妊娠率降低、产仔数减少、所产仔猪健康状态差、仔猪在保育或育肥阶段死亡,母猪也会因感染而死亡。受感染公猪的配种能力下降,扩散传染原。感染仔猪容易发生疾病、生长缓慢甚至死亡。我国多数养猪疾病控制有缺陷,个别猪场的仔猪死亡率高达30%,不防疫就很难有理想的经济效益。
目前影响猪群健康的病原主要包括病毒和细菌两大类,其中病毒性疾病无有效药物治疗,只有通过疫苗来预防,一旦发生,只能对症处置,减少损失。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性感染,对继发性细菌感染的作用不理想。因而只有使用疫苗才能帮助猪场从根本上控制疫病。
二、传染病是从哪里来的
在猪只抵抗力强时,多数人对传染病的警惕性随之下降,但传染病就在我们周围,千万不能掉以轻心。猪场有内外两方面的传染病源。从外部来看,口蹄疫、蓝耳病等可以通过空气在短距离传入,通过生物材料带入猪场。猪瘟、伪狂犬、圆环病毒及一些细菌可能借引种或生物材料侵入猪群。做好引种安全及场内生物安全管理,如外来人员和物资消毒等,是对付外部传染原的有效办法。
很多发病猪场的病原体来自内部。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给已经被感染的猪接种疫苗并不能有效清除感染,这样在防疫后就有少数猪带毒从而使传染病原长期在猪场潜伏存在。如防疫出现空档,这些病原就能在猪群中扩散,母猪带毒(自身抵抗力较强而不表现临床症状)可把病原传播到仔猪使仔猪生病,感染仔猪也能把病原体传播给抵抗力低下的成年猪。其二,疫苗毒株的扩散。这以蓝耳病弱毒疫苗最为明显。很多猪场使用蓝耳病弱毒疫苗后出现蓝耳病,可能就是疫苗毒的扩散和致病力返强造成的。第三,种猪长期潜伏的再度活跃。部分种猪场的防疫未做到位,其种猪已处于带毒状态,这些病原在生产猪场被激活而形成感染。部分小型猪群的猪瘟、伪狂犬和蓝耳病都与引种有关。
三、防疫经验的局限性
随着养猪规模化的进程及疫病长期错综复杂的流行,过去的防疫经验已不能满足猪场管理的需要。以下现象需要特别注意:
1、现在猪病比较复杂,多种传染病同时存在,其中有主有次,通过临床疾病症状或病理剖检不能确认。
2、由于使用疫苗等原因,病毒多呈隐性感染,实际生产中容易被忽视。
3、绝大多数细菌性感染的背后先有病毒感染出现,治疗细菌感染只能是扬汤止沸,治标不治本;
4、猪群中长期有多种病原在流行,其免疫应答能力已处于非常状态,常规的防疫方案已不再是最佳方案,需要因场制宜,因时制宜。很多猪场尽管按计划接种疫苗,但伪狂犬带毒猪的比例却居高不下或不断攀升,原因之一就是猪的免疫机能长期处于抑制状态而无法对疫苗产生有效的应答。再如猪瘟免疫,由于少数母猪带毒,仔猪的母源免疫力自然不足。如果按常规生长周期接种疫苗,可能在接种疫苗前仔猪已被感染,疫苗就无能为力。
5、只有群体防疫不留死角才能逐步提高防疫质量,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关注发病个体而轻视全群系统防疫,只能被疫病牵着鼻子走,劳而无功。不论是仔猪还是成年猪,自然生产条件下都易受蓝耳病毒感染。如果仅免疫母猪或未及时给仔猪免疫都可能对免疫力不足的母猪造成感染,所以必须要做好全群防疫。
6、防疫的价值是长期的,不能局限于短期内临床疾病是否改状况。平时不防疫,疾病发生时乱投药(疫苗),临时抱佛脚,于事无补。疫苗产生效力需要一个科学的过程,提前接种甚至按设计方案多次接种,是实现防疫价值所必须的。
7、由于多种因素的干扰,接种疫苗不等同于做好了防疫。猪群免疫力低下或存在其他感染时,接种疫苗的效果受到限制,长此以往,野毒流行越来越多,从而使疫情失控。我国多数规模猪场全群伪狂犬感染就与对免疫效果的失察有关。需要根据群体免疫应答水平、多种病原流行率的变化、母猪生产及仔猪生长情况等,综合评价疫苗效力,不断完善防疫方案。
8、疫苗安全是一个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生物安全性。这一点以蓝耳弱毒疫苗最为明显,关注疫苗技术内涵,尽量避免“疫苗病”。
四、疫苗是什么
有些猪场的防疫不规范,当疫病活跃时就可能大面积发病,此时会有多种病原存在,处置时要全方面考虑,标本兼治。使用不合格或来源不明的多联疫苗不能做到针对性预防,用“自家苗”只能对继发感染性细菌有效而不能改善主要病毒病的防疫状况。有些猪场通过接种流行毒(驯化)来干扰野毒的感染,有可能使疫情进一步扩散,是科学的倒退。
所谓疫苗,就是人们通过细胞培养、动物传代或基因工程手段制造出来的类似自然传染原的病毒或细胞。它刺激免疫器官后,猪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这种应答可用来对抗流行的病毒或细菌,从而达到防病的效果。疫苗与导致传染病的病毒或细菌相似,不同的是已人为去除了致病性,其引起的免疫应答与自然感染有本质的不同。
有的人认为,自然感染猪不需要再用疫苗防疫了,这因病而异,有的传染病会给猪只带来难以逆转的损害,尽管可能不再发病,但猪的生产价值已打折扣,最终只能淘汰(比如猪瘟感染后的僵猪)。有的病原在感染的同时能抑制猪的免疫应答,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康复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免疫力,以后还会被相同的病原感染,如蓝耳病。
对感染后不能形成有效免疫力的病原,有的人认为不可能用疫苗来防疫。这种看法不正确。以伪狂犬疫苗为例,自然流行毒不论怎样传代致弱,它都不能让猪产生坚强免疫力,但在其致病基因gE缺失后,它的安全性和效力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五、选择疫苗时的思考
疫苗制造技术在不断进步,影响疫苗临床效力的关键因素是疫苗使用的毒(菌)株、抗原剂量、抗原纯度及抗原的稳定性。需要掌握这些技术标准内含的临床意义,才能用好疫苗。
5.1 抗原剂量
抗原剂量标准一般是根据健康实验动物的免疫应答情况确定的,而生产猪群的感染与免疫状态差异很大,这些标准可能不完全适合。近年来,各企业的猪瘟弱毒疫苗、伪狂犬弱毒疫苗、口蹄疫灭活疫苗等的剂量标准都在提高,临床效力明显改善。可以这样说,在有隐性感染存在的情况下,多数疫苗的抗原剂量应当高一些才好。
在现有标准中,有些疫苗(如猪瘟)的定量方法(兔体感染量(RID))相对粗放,导致产品的批间差异较大,给防疫带来不确定性。在新公布的《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弱毒二联疫苗(TJM-F92株+C株)》质量标准中,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测定猪瘟抗原浓度,定量更精确。随着这一技术的普遍应用,相信猪瘟疫苗的品质会进一步改善。
5.2抗原的纯度
如果疫苗被外源微生物污染,接种时会把新的病原传播到猪群。更多出现的是猪的应激反应增多,带来意外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我国对兽用疫苗的纯净度很重视,产品质量也在不断改进。但由于细菌感染等原因,猪只对个别批次的疫苗敏感,可能会出现应激反应。只要能事先做一些抗菌保健,就能把此类问题很好地解决。
5.3疫苗稳定性
弱毒疫苗抗原在温度的变化中会快速失活从而导致其免疫效力下降,多数疫苗在生产时加入一些化学稳定剂减缓抗原降解。但是由于技术的局限,许多疫苗仍需要在较低温度下冷冻保存。使用企业尽可能按照说明书的建议保存和使用疫苗,最大程度地发挥其防疫效力。
5.4安全性
在使用过程中,一般把应激反应作为判断疫苗是否安全的一个指标,这多少有些舍本求末了。应激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猪只的健康状态不佳引起的,疫苗的介入只是诱因之一。猪群真正面临的疫苗安全是疫苗毒潜在的有致病性。业内有识之士已注意到蓝耳病弱毒疫苗造成“疫苗病”现象,这是话题争议较大,但总会有科学结论的。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疫苗病的发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养猪企业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其严重性。
5.4疫苗效果的评价
如果没有对猪群的系统免疫学分析,一般不可能知道使用疫苗是否起到预期的作用。疫苗效力需要根据群体免疫应答情况、继发感染减缓情况、猪只生长情况、发病(死亡)数下降情况等综合判断,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不能期待接种疫苗而治愈发病猪。
5.5免疫方案
一般来说,至少在发病前一个月左右接种疫苗,才能让猪产生有效的保护。接种时间越晚,发病后造成的损失越大。由于在生产中不可能准确估计猪群特定疾病的发生,所有只有严格按时间和剂量接种各生产猪群,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
对于灭活疫苗,一般需要接种两次才能充分发挥效力。在设计免疫方案时应先保证预防效果,再考虑疫苗成本。
免疫母猪可以给仔猪提供一定时期的保护,母猪的免疫影响仔猪免疫方案,因而猪群的防疫重点在母猪。仅免疫母猪,不能完全保护仔猪。如果放任仔猪感染,母猪群也会受到感染的威胁。全群免疫是最为经济且有效的办法。
总之,疫苗是现代养猪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疫苗制造及质量控制技术已趋于完善。正确理解各种疫苗的技术特点,准确设计使用方案,当前防疫的许多问题都会逐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