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VD的准确诊断及预防
刘芳芳,师新川,孟相秋,赵建增
华威特(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86
华威特(江苏)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类重要的传染性疾病,给养牛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不仅可以产生多种临床症状,并且能降低感染动物的免疫力从而继发感染其他病原,大大增加了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持续性感染牛可能并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却是重要的病毒传播源,为疫病防控带来很大困难。本文就BVDV的流行、感染后所表现的临床类型、处理方法及防控要点进行了综述,希望能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临床类型;免疫预防;净化
概述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 virus,BVDV)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FlaviviridaePestivirus),可以引起感染牛发生病毒性腹泻(BVD)、粘膜病及免疫抑制等,是肉牛和奶牛群常发病。我国多数牛场暴露-感染率已经超过50%,与BVD相关的疾病也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主要传染病之一。由于其有免疫抑制特性,BVDV流行会促进多种微生物感染,给防疫管理带来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就BVDV的流行及临床诊断进行综述。
1、BVD的流行病学
BVDV主要的感染动物是牛,而犊牛更易感。由于在血清学上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猪瘟病毒存在交叉反应,且可突破宿主的特异性而发生交叉感染,BVDV不仅可以感染还能感染羊、猪、骆驼、鹿及多种其它多种野生动物。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死于BVDV感染的牛超过了500万头,占存栏量的0.5%-1%。我国20多个省份都已报道有BVDV-1的流行,部分养殖场甚至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更为严重。2009年我国实验室分离到BVDV-2,说明BVDV-2也开始出现我国并可能开始流行[1]。
由表1可见我国BVDV已在我国的黄牛群、水牛群、奶牛群广泛感染,BVDV感染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规模牛场的感染率比散养牛更高。感染率逐年升高。
地区 | 宿主 | 感染状态 | 特征 |
新疆[2] | 羔羊 | 平均血清阳性率为73.6%。 | |
福建[3] | 牛 | 规格牛场三年平均血清阳性率超过80%; 散养牛血清学阳性率三年分别为12.3%、21.4%、18.5%。 | 规模牛场的感染率比散养牛更高。感染率逐年升高 |
黑龙江[4] | 牛 | 三年平均血清阳性率各为54.6%、57.68%、62.90%。 | 感染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 |
重庆[5] | 牛 | 血清抗体总阳性率22.49%,规模牛场阳性率42.16%,地区阳性率9/11。 | |
内蒙古[6] | 血清抗体阳性率88.9%;对其中14个奶牛场进行BVDV抗原检测发现5个奶牛场BVDV抗原为阳性,阳性率为3.6%。 | ||
安徽、江苏、广西[7] | 水牛 | 安徽血清平均阳性检出率24.2%。 江苏平均阳性率8.4%。 广西平均阳性率10%。 | |
北京[8] | 奶牛 | 抗原阳性率94.1%,抗体阳性率95%。 |
2、BVD的临床类型
牛病毒性腹泻是由BVDV引起的较复杂且可呈多种临床类型的疾病。不同生物型的BVDV在特定条件下可感染不同免疫状态的宿主,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牛病毒性腹泻,急、慢性粘膜病,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PI)与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可导致母畜流产,致畸形胎、死胎,血小板减少症、出血综合征等。
2.1急性BVD
这是BVDV感染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高,致死率低。但某些毒株还可引起急性致死性疾病,死亡率达17~32%。急性BVD牛表现为体温高达40℃,持续2到3天并伴随过性白细胞减少。母牛在其怀孕期间急性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可引起犊牛产生先天性PI,亦能引起胚胎的早期死亡、木乃伊化、先天性异常或死胎甚至引起母畜流产[9]。一般每初生100至1000头犊牛中可能有 PI牛。初生犊牛急性感染牛病毒性腹泻后一般表现的临床症状比较温和,但有时也会发展成为严重的疾病。感染动物表现为轻微发热、流鼻涕、食欲废绝、及白细胞减少等,口腔会出现浅在性的溃疡或糜烂,奶牛表现为产奶量的下降。急性牛病毒性腹泻通常是由NCP型病毒引起的,也可由CP型病毒引起,但CP型病毒很少存在于自然界。
急性感染BVDV时,病毒的复制主要位于上呼吸道和淋巴样组织,可导致白细胞数明显减少,单核和多核白细胞功能降低。其可通过耗损宿主的白细胞数及抑制白细胞的功能从而促进了其他传染因子的复制和扩散,最终导致感染动物产生严重疾病。接种含BVDV的生物制品也是引发动物发生急性BVD的可能原因之一[10]。
2.2粘膜病
粘膜病(Mucosal disease,MD)是牛病毒性腹泻的最严重临床类型,目前认为MD是持续感染的继续,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11],致死率几乎为百分之百。主要表现为腹泻、脱水、白细胞数减少、流涎、流泪,并可在出现临床症状后几天内就会死亡。区分腹泻是由于感染BVDV或是因饲喂、管理不当造成的胃肠道疾病引起的腹泻主要通过观察其是否出现间歇性腹泻和渐进性消瘦且口鼻、趾间溃疡,若出现则为感染BVDV。
2.3持续性感染与免疫耐受
PI是BVDV感染的一种特殊类型,PI牛是牛群新发BVD的主要感染源,一旦发现应立即淘汰。引起该类型是由于妊娠母畜在怀孕早期通过子宫感染NCP型BVDV[12]。由于此时的胎儿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此时胎儿机体不能识别BVDV而产生相应抗体。感染牛体内缺乏BVDV的抗体,其处于免疫耐受的状态。而这种免疫耐受是高度特异的,对抗原性不同的BVDV可产生免疫应答。PI牛可终生带毒、排毒。如果母牛在配种时体内缺乏BVDV抗体或抗体中和能力不足,就容易被感染而产生PI犊牛。PI种公牛精液内的BVDV也会造成易感受精母牛的感染。多数PI动物表现为外观健康,但部分PI犊牛可能出现早产、死胎、先天性缺陷或发育不良,顺利出生者表现为嗜睡、哺乳困难,有些则因缺乏对疾病的抵抗力而死亡。邓明亮等[13]人对我国北方地区400份牦牛血清和440份肉牛血清分析发现,BVDV抗原阳性率为0.71%,牦牛和肉牛群的PI牛检出率分别为1.09%、和0.77%。
2.4繁殖障碍
BVDV是致牛繁殖障碍的重要病原之一。母牛在受精时或在胚胎发育早期至中期感染BVDV可引起母畜不孕、木乃伊胎、弱胎、死胎或死产。PI后备牛的生长发育滞后于健康后备牛,因为PI牛的生长发育缓慢常常被称为“僵牛”。出现PI牛应该给予淘汰,因为PI牛的生长发育缓慢且易发其他疾病。有调查[14]表明后备牛感染BVDV可引起发育不良,后备PI牛平均比正常牛轻83.67kg,月增重较正常牛少4.9kg,18月龄以上PI牛的繁殖率仅是16.7%,正常牛是83.3%。在调查观察期间,PI牛7头死亡,1头因屡配不孕而淘汰,观察期间PI牛的淘汰率达到15.69%。Grooms等通过分析急性感染NCP型BVDV初情期母牛的卵巢功能发现,感染后优势卵泡、排卵卵泡的最大直径和生长速度均显著降低,相应的次级卵泡数也会减少,表明BVDV急性感染会影响母畜的卵巢卵泡发育[15]。BVDV致奶牛的繁殖能力下降的机制可能是两条,第一、卵母细胞的质量下降,第二、性腺类固醇的生成机制受到了破坏,血浆中的雌二醇、黄体酮等激素发生紊乱[16]。
3、混合感染
牛感染BVDV后,不仅BVDV对机体造成损伤,其产生的免疫抑制和继发感染可加剧机体继发感染程度。BVDV对BHV-1有协同作用,可增高呼吸道的发病率,感染性肺肠炎,加剧轮状病毒肠炎,牛支原体和BVDV是对抗生素治疗不应答的最常见抗原。BVDV与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给疾病防控带来巨大影响,也给养殖带来了许多隐形成本。
BVDV产生的免疫抑制诱导动物继发感染BHV-1和PI-3V,小牛肠炎伴发呼吸道疾病,消化道上皮溃疡、坏死,淋巴器官去细胞化,支气管肺炎和非典型间质肺炎。BVDV与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牛群病理解剖后发现有口腔病变及消化道症状,病程长的还表现出特征性肺炎症状。牛单独感染BVDV其肺部损伤百分比为2-7%,单独感染巴氏杆菌肺部的损伤百分比为15%,而两者混合感染的肺部损伤百分比高达40-75%。牛场一旦发生此混合感染每天都会出现死亡病例并呈现迅速蔓延的趋势。BVDV与犬新孢子虫混合感染是导致牛场奶牛流产的主要原因,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4、BVDV感染及处置
由于BVDV感染在多数牛群中长期存在,应定期对牛群进行全面的检查,逐个测温,发现病牛或疑似病牛应及时隔离,及时诊断并用抗病毒和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控制死亡率。BVDV感染后常会出现其他病原体的继发性感染,需要根据其感染内容而做不同的处置。如果出现BVDV与细菌的混合感染,需要及时分离致病菌,根据其对药物的敏感性实验结果选择抗生素予以针对性治疗,同时做好营养保健,增加病牛的抵抗力。与其他病毒的混合感染时需要应用相应的疫苗进行紧急免疫,缩短病程,减少病原在牛群中的传播。
鉴于传染性疾病在牛群出现时造成的破坏作用不易控制,其危害在潜伏期实际上已经发生,建议定期对牛群进行血清学监测,及时发现免疫缺陷以健全个体与群体免疫力。
5、免疫预防
在自然条件下,BVDV可经口鼻侵入宿主。体内的特异性抗体及特异细胞免疫力可帮助牛只抵御BVDV感染。犊牛通过哺食初乳获得母源抗体,得到6个月以上的免疫力。不论是犊牛还是成年牛,其抗体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易被BVDV感染。
给牛群接种BVDV疫苗可帮助建立特异性免疫力,能完全抵抗感染。对未免疫过疫苗的牛群,首先对全牛群免疫一次BVDV灭活苗,普免后21-30天进行二免,以强化免疫。一般在二免后14天BVDV抗体将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免疫持续期至少可达6个月。母牛在怀孕后可进行一次免疫,分娩后进行二免。新引进的牛只应先检测BVDV剔除带毒牛,给健康牛注射疫苗后并群,之后每6个月加强免一次。
6、生物安全与BVD净化
BVDV是可以控制的,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6.1接种疫苗,给牛群建立坚强的免疫力,逐步减少并最终中止BVDV在牛群中的传播。
6.2淘汰净化。对牛群定期进行免疫学检验及病原检测,对于免疫力不全的牛只要反复检验,一旦发现存在PI牛立即淘汰。
6.3 做好生物安全管理。BVDV感染牛可经排泄物和分泌物向外排毒,公牛感染后精液中也存在病毒。所以在引进种牛及遗传物质时应严格检验BVDV,对于带毒牛坚决淘汰,被污染的遗传物质坚决不用。加强环境管理,进行封闭式饲养,不让可能携带BVDV的羊、猪等易感动物与牛群接触。每天对环境和畜体进行消毒,消灭环境中潜在的病原体。
结语
BVD是牛的重要传染病,对规模牛场的威胁高于散养户,因此对于规模牛场应更加重视BVD的预防。BVD存在多种临床类型,易于其他疾病混淆,应注意辨别。及早发现,并采取包括隔离、免疫及淘汰等有效措施,是控制牛群BVD、减少经济损失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孙宏进.基因2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与鉴定[D]扬州大学,2010.
[2]李佑民,刘振润,武银莲;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长春184)的分离与鉴定报[J].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学报,1983,3(2):113-121.
[3]杨得胜,林芬,魏良宇,吴波平,王林轰,黄雁,洪英;福建省牛病毒性腹泻病的血清学调查[J].中国动物检疫,2008,25(12):36-37.
[4]魏伟,李岩,刘长军,万培明,王君伟,黑龙江省部分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J].中国兽医科学,2009,39(06):561-563.
[5]杨泽林,冉智光,曾政,黄诚,熊仲良,苏承忠,郭利敏,米自由;重庆市部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C];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1267-1268.
[6]李智勇,石顺利,王艳杰,陈德浩,李平安,关平原;内蒙古地区奶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年03期
[7]邱昌庆,郭慧琛,程淑敏,王用录,高双娣,周继章,张永光;安徽、江苏、广西部分地区水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血清学监测[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0年06期
[8]张俊杰,凌宗帅,黄凯,齐长明,马翀, 刘英霞, 曹杰;北京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血清学调查[J].中国奶牛;2010年10期
[9]ChristianneJM.Bruschke,etal.Distribution of bovine virus diarrhea virus in tissues and white blood cells of cattle during acute infection[J].Veterinary Microbiology,1998,64:23-32.
[10]邱昌庆,高双娣,周继章,等.我国规模化肉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流行状况监测[J].中国兽医科技,1998,28(8):15-16.
[11]王伟利,钱爱东,胡桂学,等.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检测牛粘膜病病毒[J].中国兽药杂志,2000,34(5):1-4.
[12]刘亚刚,殷中琼,刘世贵,等.猪瘟弱毒苗预防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短期安全性与微量中和试验[J].四川大学学报,2003, 40(5):30-32.
[13]邓明亮,费文涛,纪素坤,张瑞,陈颖钰,郭爱珍;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养殖与饲料;2012年11期
[14]唐新仁,陈亮,傅小平;牛病毒性腹泻病(BVD)对牧场生产的直接影响[J].中国奶牛;2009年11期
[15]Grooms DL, Brock KV, Pate JL et al. Changes in ovarian Follicles Following Acute Infection with 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J].Theriogenology. 49(3):595-605.
[16]Fray MD, Mann GE, Clarke MC, et al. 1998. 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its Effects on Estradiol, Progesterone and prostaglandin secretion in the cow. [J].Theriogenology.51(8)1533-1546.